一、样品制备的核心原则
原子力显微镜制样的核心在于"干净+固定":样品表面需无污染物(避免探针污染和成像干扰),且B须牢固固定在基底上(防止扫描过程中移位)。对于生物样品,还需特别注意维持其活性与结构完整性。
二、生物样品制备的关键步骤
1. 基底选择与预处理
云母片:层状结构,剥离后表面原子级平整,适合蛋白质、DNA等生物大分子。
预处理:新鲜剥离Z外层,无需额外清洗。
硅片:适用于需要导电性的样品。
预处理:浓硫酸与双氧水混合液(7:3)在90℃下清洗1小时,去除有机物。
导电基底:镀金/铂的基底或导电银浆固定样品,确保电学测试准确性。
2. 生物样品预处理
通用清洁:用PBS缓冲液清洗样品,去除盐分和杂质,避免结晶干扰成像。
活细胞制备:
固定方法:
2.5%戊二醛固定10分钟后氮气吹干(传统方法)。
琼脂糖凝胶固定法(推荐):对细胞损伤小,维持原始状态。
理想状态:细胞覆盖率50%~70%,贴壁生长且吸附牢固。避免死细胞(易移位)或过密堆积(影响成像)。
蛋白质与DNA:
蛋白质:调节溶液pH值低于等电点,使其带正电后吸附在带负电的云母表面。
DNA:加入Mg²⁺等二价阳离子增强与云母的吸附,或通过硅烷化试剂修饰云母表面为氨基结尾(带正电)。
3. 样品固定与沉积
滴涂法:将样品溶液滴至基底,静置10分钟后氮气吹干。
分散法:粉末样品超声分散于酒精/丙酮中,滴至云母片后加热烘干。
功能化基底:通过化学修饰(如聚赖氨酸)增强基底与样品的相互作用,适用于活细胞或需要长期稳定的样品。
4. 液体环境成像特殊处理
直接浸泡:将样品完全浸泡在液体中,注意液体高度不超过保护套高度。
凝胶固定:使用琼脂糖凝胶固定细胞,防止其在液下环境中随探针滑动。
基底修饰:聚赖氨酸修饰基底表面,通过静电作用固定带负电的细胞。
三、AFM原子力显微镜操作模式选择
模式 | 适用场景 | 注意事项 |
接触模式 | 硬质材料(如陶瓷、金属) | 力较大(10⁻¹⁰~10⁻⁶ N),可能损伤柔软样品,不适合活细胞或易变形样品。 |
轻敲模式 | 生物样品、聚合物、液体环境 | 探针周期性接触样品,侧向力小,推荐用于活细胞和易碎样品。 |
非接触模式 | 超软样品(如脂质双层) | 室温下难以实现,因空气中的水会形成毛细桥,增加探针与样品的压力。 |
四、环境控制与数据校正
湿度控制:保持环境湿度≤40%,避免非接触模式中水膜干扰。
数据校正:
背景扣除与平面拟合:消除倾斜误差。
表面粗糙度(Ra/Rq)、台阶高度、杨氏模量(通过力曲线计算)。
探针保护:避免频繁更换探针,轻敲模式探针寿命约1-2周。
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样品移位:
确保基底清洁且样品固定牢固(如使用导电银浆或化学修饰)。
活细胞可采用琼脂糖凝胶固定或聚赖氨酸修饰基底。
成像伪影:
避免样品干燥不均匀(如粉末样品需超声分散后滴涂)。
蛋白质样品需冲洗去除盐类杂质(图8→图9效果对比)。
活性维持:
活细胞制备后尽快成像,减少在非生理环境中的暴露时间。
液下成像时控制温度与pH值,模拟生理条件。
原子力显微镜生物样品制备需兼顾固定性与活性维持,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底、预处理方法及操作模式,可获得高质量的纳米级成像数据。实际操作中需根据样品类型(如细胞、蛋白质、DNA)灵活调整参数,并结合环境控制与数据校正技术,以Z大化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分辨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