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实验准备:细节决定成败
1.1 样品制备
基底选择:
云母片:新剥离表面极平整,适合分散粉末或液体样品(如生物分子、纳米颗粒)。
硅片:需用浓硫酸与双氧水混合液(7:3)在90℃下清洗1小时,去除有机物,适用于半导体或陶瓷材料。
导电基底:镀金/铂的铁片或硅片,确保电学测试准确性。
样品固定:
小块/薄膜样品:双面胶或导电银浆粘贴至铁片/硅片,避免扫描时移位。
大块样品(>10mm):真空吸附直接固定。
液体样品:控制浓度(越稀越好),旋涂或滴涂于云母片/硅片后自然晾干,防止粒子团聚。
生物样品特殊处理:
蛋白质/DNA:用PBS缓冲液清洗去除盐分,通过调节pH值(低于等电点)使样品带正电,吸附于带负电的云母表面。
活细胞:琼脂糖凝胶固定维持活性,或用2.5%戊二醛固定后吹干;覆盖率控制在50%~70%,确保贴壁生长。
1.2 探针选择与安装
探针类型:
接触模式:高刚度悬臂(>40N/m),适用于硬质样品(如石墨、半导体)。
轻敲模式:中低刚度悬臂(<10N/m),减少软物质(聚合物、细胞膜)损伤。
生物样品:低弹性模量探针(如Si₃N₄材质),避免机械损伤。
安装要点:
轻拿轻放扫描器,防止探针碰撞。
激光校准:调整激光束对准悬臂前端,确保Sum值≥3(无涂层)或7(有涂层)。
1.3 环境控制
隔振措施:
将原子力显微镜置于光学平台或隔音箱内,关闭空调/通风口,减少低频振动(<10Hz)干扰。
使用主动减震台(如Halcyonics系统),提升图像信噪比20%以上。
温湿度控制:
湿度敏感样品(如钙钛矿材料):在氮气或氩气手套箱中操作,避免探针与样品间形成毛细水桥。
启用AFM原子力显微镜的热漂移校正功能,或在扫描前预热样品台30分钟。
二、操作技巧:从参数到模式
2.1 扫描参数设置
速度平衡:
低速扫描(<2Hz):适当提高增益(0.7-0.9),捕捉纳米级细节。
高速扫描(>10Hz):降低增益(<0.5),防止反馈滞后导致图像模糊。
设定点调整:
初始阶段:以较大设定点(如-0.5V)快速逼近样品,避免撞针。
精细扫描:逐步降低设定点(如-0.1V),提高纵向分辨率。
2.2 模式选择指南
接触模式:
优势:高分辨率,适用于硬质材料(如陶瓷、金属)。
注意:侧向力可能损伤软样品,需谨慎使用。
非接触模式:
优势:无损检测,适合柔软样品(如聚合物、生物膜)。
局限:室温大气环境下易受毛细水桥影响,需在干燥环境或液体中操作。
轻敲模式:
优势:综合接触与非接触模式的优点,推荐用于生物样品和液体环境。
进阶技巧:通过相位成像(Phase Imaging)区分样品组分(如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分离),适当提高驱动振幅(>100mV)以增强对比度。
2.3 实时监控与优化
Height Sensor曲线:
观察Trace与Retrace两条曲线的重合情况,调整积分增益(Integral gain)和比例增益(Proportional gain),消除震荡。
ScanAsyst智能模式:
自动优化参数(如作用力、扫描速度),适用于大气和液体环境,减少手动调整工作量。
三、数据处理:从噪声中提取信号
3.1 图像预处理
去噪技术:
中值滤波:保留边缘的同时去除脉冲噪声。
高斯滤波:平滑高斯噪声,适用于背景校正。
低通滤波:滤除高频噪声(如扫描线抖动),截止频率设为扫描速率的2倍。
背景校正:
平面拟合或多项式拟合,消除探针或样品倾斜引起的基线漂移。
3.2 表面特征分析
粗糙度计算:
均方根粗糙度(RMS):表征表面高度的波动情况。
算术平均粗糙度(Ra):反映表面微观不平度。
颗粒尺寸分布:
阈值分割:区分颗粒与背景。
边缘检测(Canny/Sobel算法):识别颗粒边界。
形态学操作(膨胀/腐蚀):优化分割结果。
3.3 三维重建与可视化
软件工具:
Nanoscope Analysis软件:应用0阶、1阶、2阶平滑处理优化图像,调整色度条与坐标轴显示,生成三维形貌图。
导出数据:通过“Export Data”功能保存分析结果,支持后续统计与对比。
四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图像模糊:检查扫描速度与增益设置,降低速度或提高增益。
探针污染:使用低弹性模量探针,避免在软样品上使用接触模式。
样品移位:确保样品固定牢固,生物样品可借助聚赖氨酸或胶原蛋白增强粘附。
热漂移干扰:启用热漂移校正,或预热样品台30分钟后再扫描。
AFM原子力显微镜的实验技巧涵盖样品制备、参数设置、模式选择及数据处理全流程。通过精细控制实验条件(如探针类型、扫描速度、环境干扰),结合智能模式(如ScanAsyst)和先进数据处理方法(如相位成像、三维重建),可显著提升数据质量与科研效率。掌握这些技巧,将助力科研工作者在纳米尺度下揭示材料的本征特性。